如果本質上不是美股與台股的選擇,而是科技與非科技呢?
文藝復興+資本主義,工業革命的引擎如果本質上是科技、是科技競爭掉非科技後的更有效率的分工。那我們還有理由不看科技嗎?
洛克菲勒的石油是當時的科技、卡內基的鋼鐵、費雪把化工股講成科技、沃爾瑪的零售也靠科技、馬克斯的電動車...
但還是有巴菲特在旁邊笑著說,他也沒投過科技。他真沒投過,糖果沒有科技、報紙也沒有科技。只是他多數成功在消費和金融,這兩個至少在他的年代是很 local 的競爭,而美國很大很大,可以坐著慢慢等他吃掉整個市場。今天的例子有達美樂或茅台,甚至小小台灣的零售,都有幾十年的跑道可以慢慢吃
但這些變動緩慢的公司有沒有可能也慢慢被科技侵蝕?巴菲特的 GEICO 對數據掌握不如 Progressive,獲利就被比下去。金融業也越來越科技,有沒有可能也出現很大的變化?
從不看科技到看科技是很大的一步,但踏進去就發現自己一來不是本科,二來對科技的追隨度一直很低。如果說我沒有在 momo 和蝦皮買過東西,也一年沒在博客來買東西了,你們相信嗎?🤣